虽然这只是个引人发笑的段子,但荷兰人长得高确实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。
《每日电讯报》曾在2017年报道,荷兰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.838米,荷兰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.699米,两项数据均傲视全球。那么,荷兰人全球较高的奥秘在哪里呢?许多科学研究表明,这跟荷兰人大量摄入乳制品有关。据荷兰乳业协会指出,荷兰人平均每天喝2杯牛奶,而对于奶酪的消耗量甚至多于牛奶的消耗量。
荷兰虽小,却是世界第五大乳制品生产国。2016年,荷兰的18000个牧场里养着180万头奶牛,每年共生产约130亿公斤牛奶,相当于一亿人一年内每天喝两杯牛奶的产量。此外荷兰以71.12亿美元的出口值高居全球乳制品出口国第三位;其中奶酪产量占整个乳制品产量的55%,出口海外的奶酪也占整个乳制品出口量的48%!

如果想要提升乳制品的质量与竞争力,解决乳制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成为了关键。在荷兰,人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采取了提高生产效率的办法,效果十分不错:荷兰的生乳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仅为1.9-2.1元,荷兰的每头奶牛年产牛奶8500公斤,单产量比中国高出近50%。
奶牛是具有复杂瘤胃系统的食草动物,只有能够给它们提供优质青贮饲料(青贮饲料是将青绿饲料切碎,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,通过发酵作用抑制杂菌的繁殖之后得到的一种粗饲料)来刺激瘤胃活动时,才能确保饲养效果。

在荷兰,每一头奶牛平均每天会吃掉55公斤的食物,其中有75%的牧草、25%的玉米。除此之外,奶农还会给奶牛喂下约5公斤的膳食补充品,例如大豆蛋白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小麦纤维等补充品来均衡营养。

让奶农“翻身”成“股东”
在荷兰的乳业发展模式中,当地奶农与乳制品公司的关系极其密切。上游奶农集体组合成一个合作社,专攻负责奶牛养殖、生鲜生产,但同时这些奶农又是中游乳制品加工生产、销售公司的股东。
当消费市场发生变化时,上游养殖能迅速获得信息,及时作出生产调整;而生产加工环节也能凭借迅速获得的信息,对过剩生产的鲜奶进行生产调整,从而避免“奶荒”或“倒奶”情况发生。
荷兰独特的“家庭牧场”模式已有140多年历史。以荷兰的菲仕兰乳业合作社为例,荷兰的近2万名会员农场主,“既是奶农,又是公司股东”。奶农给公司提供牛奶,公司用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将牛奶加工成各种乳制品出售。

合作社实际上把会员奶农与公司捆绑成一个共同体,每个奶农都是公司所有者,对牛奶的加工、生产和销售全权负责,同时享受公司业绩带来的福利。公司会将盈利的55%通过绩效分红和固定会员债券形式发放给奶农。而奶农们能够参与合作社的决策,拥有投票权,会员资格可继承。因此,奶农们自然就会关心牛奶的质量安全。并且,每年都会有极少数产品不合格的奶农被请出合作社,从而保证牛奶的质量。
